摘 要: 對于西藏高寒地區的群眾來講,畜牧業是重要的收入來源。雖然近年來,西藏高寒地區畜牧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文中結合筆者所在的西藏山南地區實際情況,就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議,以期可以更好的促進高寒地區畜牧業的發展。
關鍵詞: 西藏; 畜牧業; 高寒地區; 生產方式;
畜牧業是西藏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高寒地區特別是海拔4000m以上的牧區,畜牧業是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和抓手。山南地區的畜牧業主要集中在浪卡子、措美、錯那、洛扎等縣,2018年全市牲畜存欄頭數131.22萬(頭、只),其中牛存欄45.44萬頭,羊82.26萬只。全市天然草場總面積約309.3萬hm2,可利用草場面積297.2萬hm2。
1 、高寒地區牧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畜牧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一是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近年來,國道、省道相繼進行擴建延伸,覆蓋廣大牧區,同時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牧道建設,為牧區出行和放牧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二是防抗災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救災應急儲備設施普遍建成,通過發生的幾場大的雪災,群眾抗災意識提高;三是暖棚圈建設得到普及,通過國家投資群眾籌資的方式,各牧區放牧點都配備了暖棚圈,接羔接犢點;四是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畜牧獸醫服務機制,長期多發的重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草業先行的理念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自草場有償使用承包到戶以來,各地按照“控存、提質、增效”的要求,以草定畜,加快品種選育、良種的推廣,同時提高基礎母畜的比例,加快畜群周轉。各地政府嚴格執行基本草場管理辦法,開展草原鼠害、毒草防治工作,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截流灌溉,提高草場對旱災、風災、鼠害的應對能力,完善了草場抗災應急機制,草場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畜群結構不合理
合理的畜群結構應以基礎母畜為主,合理配比種畜、仔畜、育肥畜。現實中基礎母畜偏低,只占到畜群結構的40%左右,導致新生仔畜量不足,育肥畜偏少,影響牧業生產效益。
2.2、 出欄周期長
由于受自然條件和傳統思想等因素影響,牲畜出欄周期長、出欄率低,甚至有長期飼養而不出欄的現象,降低了畜牧業生產的效益。
2.3、 懷胎率低
傳統的牧業生產,管理方式粗放落后,在配種期間,缺乏對基礎母畜和種畜的必要管理,導致空懷率高,畜群周轉緩慢,效率低下。
2.4 、商品率低
一是受出欄周期長和集中出欄的影響,畜產品產能不足,尤其在夏秋兩季,牛肉、羊肉供給主要靠青海、甘肅兩省補充,不能完全實現自給。二是缺乏深加工企業或合作組織,已有合作組織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能力、加工技術及衛生狀況有待提高。三是低出欄率、低商品率致使難以建立起畜產品專業交易市場,牧區社會化服務程度低,致使畜產品市場相對封閉。
2.5、 傳統生產方式的弊端凸顯
一是草畜承包到戶后,部分牧區片面追求當前利益不能做到合理輪牧、休牧,導致草場過度利用,造成天然草場沙化、退化。二是半游牧的生產方式普遍,牧群過小,將更多的群眾束縛在草場上,從事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非常低。三是畜種選育改良工作滯后,牲畜繁殖以自然方式為主,導致牲畜種群品質退化、畜產品產量降低。四是集中出欄也致使群眾不能根據畜群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進行及時調整,造成市場季節性畜產品供應。
2.6 、科技支撐和疫病防治工作弱
目前除自治區設立了畜科所從事畜種改良、引進及疫病防治等專項機構外,各地市均未成立畜牧科研機構,同時基層畜牧獸醫人員及牧民群眾知識更新緩慢,缺乏系統的科學技術培訓和教育。
3 、高寒牧業生產發展的建議
切實加強草場保護,逐步提高草場的生產能力。一是落實和完善草場承包責任制,因地制宜制定草地保護和使用強度標準,設法解決使用中村組吃“大鍋飯”現象。二是切實加強草場建設,激發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開展截流灌溉、草場圍護、鼠害防治、輪牧休牧、人工種草等工作。三是加大牧群整合力度,制定年度牧群輪牧計劃,劃定重點功能草場。
探索高寒牧區畜牧業產業化經營之路。結合當前畜牧業發展水平,改變群眾傳統觀念,從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初步建立營銷體系,科學規劃飼養,優化畜群、牧群結構,合理利用資源等方面入手,逐步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化畜牧業轉變,形成具有高原地區特色的初級產業化模式[1]。優化畜群結構,加強對畜群的科學管理,將基礎母畜常年占比率提高到60%以上,穩定年度仔畜總量。消除成年公畜和淘汰母畜的存欄,分批次盡快出欄,提高畜牧業效益,保障市場供給。根據基礎母畜存欄數量,加強種公畜建設,確保種公畜的質量和數量。合理確定育肥畜出欄周期,加大出欄力度,形成畜群結構的盡快轉化。適度開展規模化養殖,通過采取整合畜群完善棚圈建設,發展規模化養殖。
加強畜產品市場建設,搞活商品流通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益。一是加強縣級畜產品市場建設,保證縣城市場供應,平抑市場價格。二是市級市場設置窗口,提高營銷份額。借助援藏優勢在內地省份實現畜產品進超市。三是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重點發展鄉村畜產品經營經紀人,將群眾零散的畜產品集中收購,統一上市,既防止畜產品的浪費,也提高了畜產品的價值,增強了群眾的商品觀念[2]。
重點扶持畜產品深加工企業,逐步實現畜產品的統產統購統加統銷。高寒地區地廣人稀,畜產品生產能力有限,很難建成深加工企業。通過政策性補貼,在市一級建立各類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包括肉類、奶制品、皮毛制品、骨制品等,制定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解決運輸、保鮮等重點環節,提高畜產品的供給率和商品率。
加強畜牧業防抗災能力建設,提高畜牧獸醫服務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各級疫病防治機構,特別是鄉村防治機構,要在人力、物力、技術等方面加強保障。二是加強重點疫病的防治。三是加強畜牧獸醫人員的知識更新,開展各類科技培訓,提高實戰能力。
參考文獻
[1]陸娜娜,熊康寧,杭紅濤,等.我國草地畜牧業研究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飼料,2019(23):110-115.
[2]閆穎慧,虎艷梅.高寒地區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畜牧獸醫雜志,2018,37(01):2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