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頸癌是婦女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在女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位居第二,僅在乳腺癌之后,但在某些發展中國家位居首位。每年全世界大約有50萬左右的宮頸癌新發病例,占所有癌癥新發病例的5%,而年輕宮頸癌的發病率近年來有上升趨勢。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2000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收治的≤35歲宮頸浸潤癌患者共153例,與同期>35歲宮頸癌患者352例做對比研究,從而研究年輕宮頸癌臨床病理特點和預后相關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以2000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我院經婦產科診斷的153例年輕宮頸癌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生存時間為手術之日至死亡或截尾日期。
1.2 臨床資料 2000~2010年我院收治35歲以下宮頸癌患者153例,占同期宮頸癌患者的30.3%.153例年輕宮頸癌患者占同期宮頸癌患者的構成比在2003~2010年分別為29.2%、26.0%、27.8%、31.0%、28.4%、29.6%、32.0%、35.4%、30.3%.
2000~2002年宮頸癌患者只有1例年輕宮頸癌,故不予統計。臨產分期Ⅰa期80例(52.3%),Ⅰb期50例(32.7%),Ⅱa期7例(4.6%),Ⅱb期14例(9.2%),Ⅲ~Ⅳ期2例(1.4%)。病理類型鱗癌139例(90.8%),腺癌10例(6.5%),其他4例(2.6%)。分化程度高分化51例(33.3%),中分化76例(49.7%),低分化26例(17.0%)。淋巴結轉移陰性144例(94.1%),陽性9例(5.9%)。脈管瘤栓陰性128例(83.7%),陽性25例(16.3%)。病灶直徑≤4cm患者121例(79.1%),>4cm患者32例(20.9%)。宮頸深間質浸潤陰性137例(89.5%),陽性16例(10.5%)。選擇同期352例>35歲婦女宮頸癌患者作為對照組。
1.3 治療情況 兩組治療方法相同。年輕宮頸癌的治療原則是在治療宮頸癌的基礎上盡量保留其生育功能,強調綜合性治療。
1.4 隨訪情況 153例宮頸癌患者基本信息完整,所有病例均隨訪至2012年3月,其中年輕宮頸癌患者死亡7例(占研究組4.6%),對照組為20例(占對照組5.7%)。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年輕宮頸癌和同期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點 兩組間臨床病理特點無統計學差異。
2.2 年輕宮頸癌臨床特點與術后病理危險因素的關系 年輕宮頸癌早中期(Ⅰa~Ⅱa期)與中晚期(Ⅱb~Ⅳ期)比較,早中期患者淋巴結轉移陽性4例(19.6%),深間質浸潤10例(55.3),中晚期患者淋巴結轉移陽性5例(31.3%),深間質浸潤5例(31.3%),淋巴結轉移和深間質浸潤差異均具顯著性(P<0.05)。病灶直徑≤4cm患者淋巴結轉移3例(2.5%),深間質浸潤7例(5.8%),直徑>4cm患者淋巴結轉移6例(18.7%),深間質浸潤9例(28.1%),差異均具顯著性(P<0.05)。鱗癌患者深間質浸潤12例(8.6%),非鱗癌患者深間質浸潤4例(28.6%),鱗癌患者宮頸深間質浸潤明顯低于非鱗癌患者(P<0.001)。
2.3 年輕宮頸癌的預后 本研究入組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為56.49±22.587個月,中位生存時間為56個月,研究組和對照組5年生存率分別為95%、92%(P>0.05),差異無顯著性。
年輕宮頸癌患者Ⅰ、Ⅱa、Ⅱb期的5年生存率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01),Ⅱb期5年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統計學具顯著性差異(P<0.001)。淋巴結轉移組的5年生存率為55%,顯著低于無淋巴結轉移的97%(P<0.001),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情況詳見表1.
2.4 年輕宮頸癌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 單獨對研究組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影響預后的因素為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病灶直徑大小及宮頸深間質浸潤,多因素分析顯示影響宮頸癌預后的因素為臨床分期。詳見表2.
3 討 論。
目前大多數學者把≤35歲的宮頸癌稱為年輕宮頸癌。本研究年輕宮頸癌占同期宮頸癌30.3%,且臨床期別早,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WHO在深圳婦女人群中所做的篩查其感染率是14.9%,婦女防癌篩查意識增強,尤為重要的是我院近10年大力推廣宮頸癌HPV-宮頸胞學聯合篩查,提高了宮頸癌的早期發現率。因此,應加強普及有性生活年輕女性宮頸癌防治知識的宣傳,采取積極合理的宮頸癌篩查方法,早診斷早治療。
年輕宮頸癌患者大部分有生育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宮頸癌根治術的手術指征[1、2]主要為Ⅰa1、Ⅰa2及部分Ⅰb1期(病灶直徑≤2cm)渴望生育的年輕宮頸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宮頸陰道細胞學檢查。迄今,全球已有超過700例行經陰道宮頸癌根治術,妊娠率達70%,復發率<5%[3、4].本研究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輕宮頸癌患者共9例,1例(11.1%)妊娠經保胎后足月順產,由于本研究例數比較少,其安全性、生育率及流產率等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臨床分期、組織分化程度、病理類型、脈管瘤栓、盆腔淋巴結轉移、病灶直徑大小、深間質浸潤在統計學上差異均無顯著性。與文獻[5、6、7]報道年輕宮頸癌中腺癌所占比例高于>35歲宮頸癌不一致,這可能是我院宮頸腺癌總例數較少,不能較好的代表總體及地區差異所致。
本研究組早中期與中晚期患者在淋巴結轉移及深間質浸潤方面差異具顯著性,提示Ⅱa期比Ⅰb患者更容易出現淋巴結轉移、宮頸深間質浸潤。非鱗癌組患者宮頸深間質浸潤的風險比鱗癌組的高。病灶直徑≤4cm與>4cm患者在淋巴結轉移及宮頸深間質浸潤方面的差異具顯著性。因此,應高度重視臨床期別晚、宮頸深間質浸潤、有淋巴結轉移及非鱗癌的年輕宮頸癌患者,制定合適的綜合治療方案。
關于年輕宮頸癌患者的預后目前尚無統一定論。有學者認為年輕宮頸癌患者預后差,5年生存率較低[8],容易復發[9],也有學者認為兩者的預后相似[10].本研究組5年生存率為91%,與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而臨床期別晚、病灶直徑>4cm、有淋巴結轉移的年輕宮頸癌患者5年生存率較低。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年輕宮頸癌預后的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顯示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及病灶直徑大小與年輕宮頸癌的預后有關,多因素分析顯示影響其預后的危險因素為臨床分期。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需進一步研究探討影響年輕宮頸癌患者預后相關因素。
4 結 論。
年輕宮頸癌患者占同期宮頸癌患者的比例較高,臨床期別早,兩者在5年生存率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年輕宮頸癌患者如有淋巴結轉移、病灶直徑>4 cm、臨床分期高及有深間質浸潤等情況,預后不良,影響其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臨床分期。
【參考文獻】
1. Nishio H, Fujii T, Kameyama K, et al. Abdominalradical trachelectomy as a fertility-sparingprocedure in women with early-stage cervicalcancer in a series of 61 women.GynecolOncol,2009,115(1):51-55.
2. Dargent D, Martin X, Sacchetoni A, Mathevet P. Laparoscopic vag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atreatment to preserve the fertility of cervicalcarcinoma patients. Cancer,2000,88(8):1877-1882.
3. Shepherd JH, Milliken DA. Conservative surgeryfor carcinoma of the cervix.Clin Oncol (R CollRadiol) ,2008,20(6):395-400.
4. Plante M. Vag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anupdate.Gynecol Oncol,2008,111:105-110.
5. Lau HY, Juang CM,Chen YJ,et al. Aggressive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womenin Taiwan. Int J Gynaecol Obstet,2009,107:200-223.
6. Bulk S, Visser O, Rozendaal L, Verheijen RH,Meijer CJ. Cervical cancer in the Netherlands1989-1998: decreas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 older women, increase of adenocarcinoma inyounger women. Int J Cancer,2005,113(6):1005-1009.
7. Liu S, Semenciw R, Mao Y. Cervical cancer: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denocarcinomaand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in younger women.CMAJ,2001,164(8):1151-1152.
8. 何丹。年輕婦女宮頸癌52例臨床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8,13(12):1125-1127.
9 . M u f i o z N , B o s c h F X , d e S a n j o s e S , e tal.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papillomaviurs tay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cancer[J].N Engl J Med,2003,348(6):518-527.
10.筱梅,鄭英,張慶。宮頸頸癌發病的年輕化趨勢與人乳頭狀病毒的關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12):1250-1251.
11.周新,郝增平,沈素。人乳頭瘤病毒與宮頸癌關系研究的進展[J].中國醫刊,2010,12(7):27-30.
12.胡智斌,姚海泉。低場強MRI在早中期子宮頸癌診斷及分期中的價值[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1,9(1):56-57.
13.湯惠茹,周艷秋,劉志紅,等。291例子宮頸癌臨床病例回顧性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2009,16(1):24-26.